Search

對於北農要推動棧板化、標準化、國際化,我個人當然是支持。

一個農產品銷售掉的價...

  • Share this:

對於北農要推動棧板化、標準化、國際化,我個人當然是支持。

一個農產品銷售掉的價格之中,有37-42%是屬於零售端,這點是不可能改變,而剩下的58-63%就由運銷端跟生產端去分配,因此越爛的運銷系統,費用就越高,運銷端拿的越多,生產端拿的越少,所以要實質提升農民的收入就必須降低運銷的成本,農民的收入才可能提高。

北農作為全台灣最大的消費批發市場,作為主要價格的參考市場,對於農民影響當然很大,如果有一個很爛的北農當然只會有很爛的菜價。

民國73年西螺果菜市場遷建到現址,在當年西螺果菜市場是整個亞洲最先進的市場之一,經過了37年,已經遠遠落後其他的先進市場,北農也一樣有這個問題,在吵了20多年後終於要進入改建,該改變的不止是硬體,連軟體內部管理操作的部分當然要更改。

運輸模式勢必由箱式運輸走向板式運輸,但問題就來了,改革改變一定會遇到守舊勢力的反抗,認為本來這樣就好好的,何必要改變?幹嘛找麻煩?

以北農拿出來的箱式單層高麗菜為例,好處有一眼清楚沒有詐底的問題,分級清楚,不容易混進不同等級的農產品,10公斤小量化包裝符合現在的消費模式,蔬菜沒有直接擠壓減少耗損。

但問題來了,以現在高麗菜田邊的剁菜包裝模式,勢必很難符合這種包裝,要符合這種包裝模式,田邊就必須改成國外的bin式木箱採收,運回集貨場後進行分級包裝,而這種箱只能裝10公斤,箱子的運銷成本會提高。

要包裝出這種產品成本反而可能是提高的,但成品卻是精緻型,更高價的產品,這也說明北農未來的走向場內要走向精緻型的產品跟場外那種便宜較低階的傳統型產品做區分,這樣根本的挑戰北農重量不重質的模式,透過產品供應的限制,提升為重質的模式。

北農要做這樣的改變初期勢必會受到嚴重的挑戰,就算是好的改革也必然會面臨守舊勢力跟既有利益者的對抗,但我認為這種改變是好的,國際上的批發市場都已經走向這種模式,台灣還要維持守舊多久?令人覺得諷刺的是推動這樣改革的竟然是一項被認為保守的公務員總經理,而不是過去具有民間身份的總經理。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